25 / 07 / 22
原文出处:https://www.helpingwritersbecomeauthors.com/what-makes-a-bad-story/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故事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拥有知名角色,或始于一个引人入胜的前提——但不知为何却显得平淡无奇。或许是角色感觉空洞,情节漫无目的地飘移,又或是结局沉闷收场。但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故事变得"糟糕"?是否存在你可以留意的陷阱来挽救你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写作或编辑时,你该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糟糕的叙事属于那种"一见便知"的事物。或者更准确地说,你能感受到它。有时当你读到或看到某些不奏效的内容时,可能很难明确指出问题所在。但你的直觉知道。你对这个故事的本能反应可能从轻微的失调感、困惑甚至无聊,一直到彻底的恼怒甚至愤怒。
好消息是,作为作家,当你开始感到不适的时刻恰恰是最佳的教学时机。这些时刻让你有机会深入审视自身经历,探究故事为何会引发这种反应。尽管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且往往相当主观和个人化,但今天我想探讨五种最常见的错误,它们可能导致故事客观上变得糟糕。我将列举一些成功处理相关主题的故事案例,也会分析那些因错误处理而将本可能优秀的故事变成糟糕作品的例子。
重要的不是你内心如何,而是你的行为定义了你。
关于角色塑造,没有比《蝙蝠侠:侠影之谜》中这句台词更贴切的真理了。这再次印证了那个至关重要的创作准则:"展示而非告知"。简而言之:观众永远会先根据角色的行为做出评判,而非其他暗示。即便你塑造了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好人形象,若该角色表现出不端行为,仅靠"好人"标签本身并不足以阻止观众对其产生负面评价。
更糟的是,如果你向观众暗示某个角色是善良的,但其行为却未能真实反映现实中的善行模式,这个角色很可能会显得虚伪甚至更糟。现实生活中,我们正是这样解读他人言行不一的。凭什么要求观众对我们的角色采用不同标准呢?
但别误会,这其实很棘手,因为作者往往难以像读者那样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角色。我们不仅倾向于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去塑造角色,还常常对自身笔力不足导致的缺陷视而不见。
反面案例:在 BBC 剧集《土地姑娘》中,角色乔伊斯被塑造成勇敢、坚韧、谦逊且勤劳的形象。二战期间,她无畏地志愿加入"土地姑娘"为国家服务,即便心系担任皇家空军尾部炮手的丈夫安危,仍坚持奋战。问题在于(这部饱受诟病的剧集中存在诸多问题),剧本安排乔伊斯不断做出自私与控制欲极强的行为——最典型的是在法国抛弃因失忆犯错而负伤的丈夫。
优秀范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塑造立体的人物。当然,没有角色会永远完美,事实上这类角色往往显得乏味。但刻画具有层次与复杂性的人物,与反复无常地堆砌善恶特质截然不同。任何真正出色的故事都深谙此道,近期让我想到的范例是《魔法坏女巫》,剧中艾芙芭与盖琳达这对亦敌亦友的角色构建出精妙的张力。两个角色都呈现出内在的反讽:艾芙芭并非如她表现的那般邪恶,盖琳达也不像她伪装的那般纯善。故事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诚实地加以探讨,尤其真实展现了两位角色抉择带来的后果。最明显的例证是:艾芙芭最终不得不扮演众人早已认定的叛逆者角色,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难以相信她过往形象之外的真实面目。
当角色不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反而在故事中不断重复同样的愚蠢行为时,作者的意图通常是为了榨干某个套路的全部价值。喜剧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当涉及的角色是配角时,这种做法有时能奏效。然而,尽管观众愿意包容角色身上的重大缺陷,但他们不会长久忍受一个拒绝从个人行为后果中学习成长的蠢货。
故事即改变。若结局与开端毫无二致,便不成其为故事。即便是主角不变的平弧故事,故事世界本身也必然发生改变。故事本质上是关于演变的探索——无论是深刻的人格道德蜕变,还是实用的现实转变。若角色在故事进程中停滞不前,不仅会导致情节重复乏味,更无法真实塑造出值得观众用整部电影或全书时间去追随的迷人角色形象。
反面案例:让我们回溯千禧年代的一些浪漫喜剧。《婚礼策划人》集中体现了这类作品的通病——角色几乎未能从冲突中获得成长。尤其明显的是,詹妮弗·洛佩兹饰演的女主角在故事结尾时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开场时同样浅薄。她改变了对潜在恋爱对象马修·麦康纳的看法,尽管这个男人贯穿整个故事反复背叛未婚妻(非洛佩兹饰演)的不忠行为始终未改。
正面案例:经典电影《电子情书》中的两位主角都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从自身错误和局限视角(他们的"谎言")中汲取教训。两人都曾有过糟糕表现,但最终走到一起的结局令人欣慰而非沮丧,因为他们都证明了自我改变的能力。(事实上,或许史上最受喜爱的爱情故事《傲慢与偏见》也遵循类似模式并大获成功,正是因为主角们在结局时发生了惊人转变——尤其是达西善意解救莉齐蒙羞的妹妹这一情节。)
这份清单中的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一个核心症结:角色沦为剧情的工具,而非由角色自然推动剧情发展。检验故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问:你是在为角色编造行为后再强行添加动机,还是让行为自然地从深层动机中涌现?这种现象在各类题材的故事中都很常见,但在动作导向的故事中尤为明显——这类场景设计往往刻意利用、展示并反复强调某些角色特质。
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种观看角色演绎特定互动的愉悦体验。但讽刺的是,这种尝试往往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角色的行为——无论本身多么有趣——既非源于因果关联的成长,也未能促成这种成长。
反面教材:BBC 近期翻拍的温斯顿·格雷厄姆历史剧《波尔达克》在第五季即最终季偏离了原著。这种改编导致剧作质量明显下滑,究其根源在于编剧开始为推进剧情而强行安排角色行动,而非让剧情自然衍生自角色行为(此前四季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最终季反复强调主角罗斯·波尔达克的"鲁莽性格",将其置于愈发愚蠢荒谬的处境——显然制作方误以为观众始终钟爱这一特质。但本季的问题在于,角色的行为动机被生硬嫁接在"鲁莽"标签上,而非让鲁莽成为其深层动机催生的自然性格反应。
正面示例:虽然剧中有些情节稍显夸张,但《黄石》对贝丝·达顿的塑造总体上成功呈现了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角色形象——她那些自然源于本性与动机的举动,总能催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剧情。观众很少会感觉编剧在强行操纵贝丝的行为来制造戏剧冲突或猎奇场面,相反,正是她炽烈的人物特质在推动情节自然发展。这个角色之所以具有典型性,不仅因其极具攻击性的夸张性格,更在于她完美示范了创作秘诀:与其纠结"如何让角色合理地做某件事",不如思考"处在这种情境下,这个人物会怎么做?"
故事必须蕴含意义。否则何必费心创作?生活的本质就是追寻意义。而故事存在的意义,正是要映照这种追寻。如果故事不能提供意义——一个核心主旨——那么它不仅难以取悦读者,更会错失更深层的价值。
如何为故事注入意义?这种意义不必宏大壮阔,甚至无需深邃晦涩。关键在于确保结局与之前的情节形成有机统一。
故事的深意总在结局中显现。结局印证了整个故事的真正主题。这意味着无论前 90%的情节多么精彩,若结尾未能对先前所有内容给出恰如其分的诠释,整个故事终将失去意义。情节中的每一幕都必须推动冲突走向终点,这个终点既要与之前所有内容浑然一体,又需保持恰到好处的张力。
反面教材:我要再次拿《波尔达克》的最终季举例。值得注意的是,原著中这一季并非角色故事的终点。但就改编版而言,第五季即是结局,因此也是观众从这部传奇中汲取最终意义的唯一机会。遗憾的是,这个终章相对拙劣的剧本不仅弱化了整体角色塑造(尤其是罗斯),更未能聚焦贯穿全剧的核心矛盾——罗斯与宿敌乔治·沃莱甘的对抗[剧透警告:此处乔治在妻子死后被刻画成妄想症发作的怪异形象,彻底沦为背景板]。
正面示例:抛开《波尔达克》第五季牵强的"结局"不谈,前四季的整体叙事堪称典范——尤其是因为剧情反复回归核心主题:罗斯与妻子德梅尔扎的激烈情感纠葛、与乔治·沃勒根的宿怨、以及为矿工权益的执着抗争。每一季结局都令人满意,正是因为高度聚焦的剧情线不仅达成了逻辑自洽的收束,更承载着发人深省的深层共鸣。
优秀的主题源于由鲜明角色驱动的故事情节。尽管你可以研究主题(我个人认为应该研究——可参考我的著作《书写故事主题》),但其实不必刻意为之,因为只要情节和人物塑造得当,主题自然水到渠成。简而言之,若能避开前文提及的所有陷阱,你所写的故事很可能已自带耐人寻味的主题。然而另一方面,过于直白或刻意凸显的主题反而会成为问题。
这类故事通常要么过度直白地强调主题(类似"故事寓意"),要么主题隐喻过于露骨(即外部冲突明显是为映射主题而刻意设计)。直白的主题隐喻本身并无不妥(如《动物农场》对共产主义的影射或《美梦成真》中具象化的悲伤冥界)。但经验法则是:主题隐喻越直白,故事在展现道德困境时就越需要情感层面的复杂性。
反面案例:《雷霆特工队》是漫威近六年来推出的电影中相当出色的一部。可惜的是,它恰恰因为将所有主题重量都压在心理健康与抑郁症的显性隐喻上,反而暴露出主题深度的缺失。[剧透预警]反派角色直接拟人化了抑郁症——一个具有感知能力、吞噬一切的虚空存在,且已与其人类宿主彻底割裂[/剧透]。表面看来,这是个绝妙的主题隐喻,尤其与主角叶莲娜·罗曼诺娃自身的存在主义困境相呼应。但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探索,影片却显得格外肤浅,究其根本在于剧情和人物互动未能有效催化主题。角色们与这个反派的纠葛大多流于偶然,仅通过各自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负罪感的个人经历,在主题层面形成若即若离的关联。
正面范例:漫威另一部作品《美国队长 2:冬日战士》展现了更为协调统一的主题。尽管结构上与《雷霆特工队_》颇为相似,但本片成功突破简单动作类型片的窠臼,深入探讨了道德价值观与人际忠诚间的复杂交织。其主题之所以显得更为自然且发人深省,关键在于这些主题完全源于主角史蒂夫·罗杰斯与每位角色的互动——尤其是他与失散多年的挚友巴基·巴恩斯(即冬日战士)的关系。两部电影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冬日战士》中每个角色都通过与主角的互动对其成长轨迹产生重要影响;反观《雷霆特工队_》,包括名义主角叶莲娜在内的角色对主线剧情几乎只是旁观者姿态,真正推动故事发展的反而是看似局外人的"鲍勃"。这些角色完全可以替换成另一组英雄团队,而史蒂夫·罗杰斯却是《冬日战士》剧情与主题不可或缺的核心。
归根结底,糟糕的叙事往往是角色与行动、情节与意义、主题与呈现之间错位的结果。最常见的叙事失败发生在作者试图强行编造故事而非发掘故事时。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能识别出其他故事(以及你自己作品)中的问题所在,你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优秀的叙事本质上是由真实角色、深层动机和共鸣性后果驱动的真诚叙事。
故事失败往往源于相同的核心问题:角色缺乏立体感或成长弧线,情节追求场面而忽视动机,主题要么缺失要么过于直白。理解这些陷阱能帮助作家创作出情感更真实、结构更连贯、最终更具冲击力的作品。
角色必须体现人性的复杂。观众通过行为而非作者意图来评判角色。
变化是故事的心跳。如果角色(或世界)没有发展,故事就会停滞不前。
情节必须源于角色动机。不要为了制造戏剧性而反向设计行为。
结局即意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能呼应并升华之前的所有内容。
主题自然呈现时效果最佳。缺乏情感基础的直白隐喻往往显得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