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06 / 26

原创笔记:《酱园弄》——虚浮女性议题下的猎奇之作

首先声明:也许以下问题是来自于《酱园弄》强行一拆二而产生的,但是我只能通过我看到的版本来评论。

在影院看了以后,的确大跌眼镜,陈可辛作为华语导演中最能结合文艺、作者表达和商业元素的,拍出《酱园弄》实在让人唏嘘。我会从普通观众视角(看完的当下反应),和创作者视角(回家以后的琢磨)两个维度来说说我对这个片的看法。

普通观众视角

1、故事类型模糊

我觉得最大的观感问题是类型是模糊的。到底这是什么类型,悬疑?有悬念,没有围绕悬念的反转;现实主义剧情?回避了现实主义命题;心理惊悚?有画面,但是没有呈现心理成眠的刻画;传记?没有刻画出时代和群体。推理?没有对于案情的复盘,没有设谜题解谜题的过程。

所以普通观众找不到好的观影预期,我到底在看什么。

我要看章子怡与时代的对抗?她除了两次不认罪,就全是受欺负也没对抗。我要看雷佳音查真相?他也没查真相,随便找个人就屈打成招。我要看赵丽颖演的记者帮助翻案,记者除了念稿子,也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同样拿杀夫案的最经典的电影《芝加哥》来说,一样的,女主入狱。监狱群像,记者、律师各显神通。故事非常清晰,人物刻画简单又有力。

不同的类型期待,会决定我们期待什么样的高潮和人物弧,在这里类型模糊以后,观众很难共情和投入。

2、人物塑造虚假

女主,一个坚韧苦难的女子,但是作为女主,你仔细想想,这部电影开始以后她真正主动做了什么事吗?在一部电影长片中,她唯一做的事情,只是开庭以后两次不认罪,其他所有的时候,是被打,被骂,被欺辱,被照顾。作为一个主角,她没有做任何有代价的选择,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所以对于这个角色塑造来说,她其实很模糊的。

男主,雷佳音,更是塑造地非常拧巴。你说他不关心真相吧?他又一路继续调查,反复盘查。你说他关心真相吧,他就急于屈打成招。所有的行事作风完全是乱的,他对女主的莫名其妙的恨,以至于要冒生命危险,也要杀死女主。这种符号化的角色,也不是不行,但他存在于一个现实主义基调的氛围里,显得十分跳脱。

配角刻画更是了,赵丽颖的名媛作家、杨幂的狱友大姐都是标准的符号角色,完全没有行业、环境、众生相的刻画。所以情绪高潮(杨幂的死)完全没有烘托出来,而且与女主毫无关系。

这两个女演员的戏份由于过于聚焦,甚至还产生一点舞台剧的感觉,因为在他们舞台部分,他们完全是大女主,是画面、情节的中心,宛如一个综艺现场的特邀嘉宾,也十分让人出戏。

3、情节bug众多

这部戏里好几处我觉得超级出戏的地方。因为我一开始以为是故意一起布局,就是类似于《嫌疑人x献身》的那种故事。结果看到后面又没有。开场一个瞎子,脸上沾了满满一脸黏糊糊咸咸的血,他会感受不到,尝不到,摸不到。开场我就非常非常难受。所以我一开始觉得,是整体故意设局,再说了,瞎子就不洗脸了吗?

第二个让我特别难受的地方是,翻供以后,雷佳音才去问邻居……所以第一次查案的时候,甚至都没有问邻居口供……太不合理了。

第三特别难受的地方是嬷嬷的那个怀孕证明,居然是可以随便改的。她既然可以随便改随便卖,那么为什么之前不到处卖……而且很荒谬的地方。我卖这个证给你,因为这个证可以包你不死。这个证怎么来的,因为我上次卖给的人她拿着这个证被枪毙了。然后这个证的作用是给法官开证明的,于是嬷嬷把这个证给杨幂,不给法官导致她被枪毙拿不到尾款,从而可以卖第二个人。反正这个情节我觉得实在太难受了。就有一种,我卖你一个刀枪不入的盔甲,我刚才一个被砍死的人身上扒的。

从创作者的视角

回家以后,从创作者的角度又细细琢磨了一下,产生了新的观点。为什么这个片子如此设计,拍成这样?

现在暴露问题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我推测是:

1、主题的投机主义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是感觉这部戏最核心的问题是投机主义,比如打"女性主义""女性互助"这张牌。导演/主创太投机了,当导演想刻画女性被压迫的系统性危机的时候,他又更鸡贼的避开了真正的社会性议题,把女性被压迫的危机转变成了疯狂仇女的坏男人,在这部戏里,体现就是男主雷佳音。因此雷佳音为什么行为动机这么不合理。

导演想做女性被压迫,但是又不敢/不愿讲真的压迫,干脆就幻化出一个坏老公、一个坏警察,坏事做尽。

我们如何看一个电影的命题是否是真命题,很简单,看主角最大的危机和苦难是来自于这个命题,还是来自于某个极端角色。如果这部戏雷佳音换成一个好警察,那么女主主故事线遭受的苦难就都消解掉了。

2、虚假的女性议题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真的女性议题的电影,而是一个打着女性议题营销的猎奇电影。甚至全片中导演大肆用猎奇、恐怖的手法展现了女主被虐,被欺辱,恰恰是充满男性凝视的。

包括女性互助也是一样,美艳不可方物的赵丽颖充满爹味的声援女主,杨幂大姐大对女主的帮助也是一样。至少从影片的角度,没有看出"女性"的互助,反而是喊口号,空洞的工具人。尤其是赵丽颖的记者,全片没有一个镜头展示她对女主事件的调查,也没有展现出一点基于女性特有的洞察和体恤。只是通篇念稿子,像极了坐在办公室里的领导开会传达会议精神,这更像是"男性拯救者"的简单性转版。全片甚至只是单方面展示了赵丽颖的媒体观点,甚至没有展示社会舆论和其他媒体的观点。这就像咱们外交部通稿一样,打了半个小时电话,只有咱们领导说话,对方听完就挂了。

所以我认为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投机选择了这些命题,但是却回避了所有现实命题。用猎奇的手法强化苦难,符号化角色,并强行煽情。

3、逃离现实的荒诞感

我举一个对比,我们自己《不思异:志怪》的《马介甫》这个单元故事,同样是不堪丈夫施暴的杀夫案,我们用了几个维度去展现女性遭受的系统性迫害:

1、女主想离婚,官府以“助长私通之风”不准。

2、女主回娘家,结果爹爹嫌丢人,逼她回去。

3、女主在夜航船上,被其他女性用言语羞辱和说闲话;

4、女主被大儒用女德羞辱和攻击;

5、女主一次次以为老公回心转意,结果发现他彻底没救了。

6、丈夫家是望族,要求对她施加私刑,再扭送官府处死。

7、主角团可以降妖除魔,却没有办法对抗人间律法和风俗,杀夫的女主无处可去、无处可逃。

我们用了整整七个维度,去展现女主杀夫前后相关的系统性的压迫:

1、压迫女性的律法;
2、压迫女性的风俗;
3、其他被洗脑的女性成为压迫帮凶;
4、用文化德行强化压迫的学者;
5、女性对男性回心转意的奢望;
6、当地望族的迫害;
7、即使是一个能降妖除魔的有法术的世界,但是对于女性的系统性压迫依然无法消解。

但是在《酱园弄》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女主遭受的压迫有什么?

1、坏老公;
2、坏警察;
3、坏野猪;

然后记者支持女主,狱友支持女主,甚至法官受贿赂以前也支持女主,连邻居也支持女主……这个不就是典型的回避现实嘛,所以这个故事本身具备的强大力量感就被消解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所有人都支持女主,只有一个坏警察在欺负女主。

这就产生了荒诞感。

本身被千夫所指,反抗这个时代的苦难命硬的奇女子;变成了遇到一个坏警察的倒霉蛋。

你想想故事开始以后女主遭受的苦难是什么,雷佳音骂她,雷佳音打她,雷佳音放野猪咬她,雷佳音要杀她。所有的危机来自于男主,而不是社会、不是其他人、不是系统。这就是主创鸡贼的偷换了概念。

总结

如果我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风格、类型和人物塑造是拧巴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酱园弄》作为一部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影片,却在故事类型上模糊不清,人物塑造虚假空洞,情节逻辑漏洞百出。从创作者角度看,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投机主义态度,打着女性议题的旗号却回避了真正的社会性问题,将女性遭受的系统性压迫简化为一个"坏男人"的个人恶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消解了故事的力量感,更使得一个本应展现"千夫所指,反抗时代的苦难命硬奇女子"的故事,变成了一个"遇到坏警察的倒霉蛋"的简单叙事。

当然了,陈可辛都能犯下这些系统性问题,

再次佐证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中国电影全部玩完。

Powered by Gr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