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04 / 02
原文出处:https://www.helpingwritersbecomeauthors.com/four-stages-of-knowing-in-character-arcs/
伟大的人物弧线建立在转变的基础上,而理解这一历程最有力的框架之一就是人物弧线中的四个认识阶段。这些阶段描绘了人物从启蒙到开悟再到融合的成长过程,让读者深感满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故事形态反映现实生活模式的另一种方式。一旦你能看到情节结构如何挑战人物的成长(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就能更有意识地创作出令人共鸣的人物弧线。
长期以来,"认识的四个阶段 "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我描绘成长的轨迹,还经常帮助我消除急于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的愿望。直到最近,我才想到这四个阶段与经典故事弧线的四个象限完全吻合。(我在网站的其他地方以及我的著作《构建你的小说》和《下一阶段情节结构》中深入讨论了情节结构,如果你不熟悉,不用担心,继续读下去!)。如果你长期关注本网站,你就会知道故事结构/人物弧线与人类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着无尽的相似之处(我在这里和这里讨论过其中的一些)。
认识的四个阶段源于学习和个人成长中的一个著名概念,通常被理解为:
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然后,你就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了。
其次,你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最后,你知道你知道什么。
这一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自我提升领域,用来描述从无知到精通的过程。它说明了认识和理解是如何演变的,通常是通过经验和斗争来实现的。因此,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这些阶段与主人公的情感和智力成长完全吻合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使它成为制作(和反复检查)有意义的弧线的重要工具。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相似之处。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意味着无意识的无知。你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在这一阶段,你会有一种天真无邪的感觉,往往还会有一种看似无害的自大。这种感觉可能是自信、自满,也可能是单纯的缺乏好奇心。如果不知道还有更多东西要学,你就没有理由质疑你自以为知道的东西。
在你第一次遇到挑战你现有理解的催化剂之前,你不可能意识到你知识中的差距。只有当某些东西打破了你看似 "完整 "的观点时,你才能开始更深入的认知之旅。
在故事结构中,第一幕的目的和象征意图与这种看似幸福的无知状态完美契合。第一幕代表了故事中的 "正常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物可能会感到安全、熟悉、满足,或者至少是自满。即使人物不喜欢 "正常世界 "的某些方面,但它仍然是一种运作合理的生活方式。
然而,尽管有这些基本功能,"正常世界 "可能确实非常残缺,就像《简爱》中的那样。
在其他故事中,角色可能完全满足于 "正常世界",如《玩具总动员》。
还有一些作品中,角色可能对正常世界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但却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可能,如《星球大战:新希望》(Star Wars: A New Hope)。
无论如何,角色都被现状所束缚,无法自拔。这个 "不知道 "的阶段代表了 "角色相信的谎言 "这一主题,它为所有类型的角色弧线奠定了基础。谎言是角色对自身或世界所持有的有限观点。接下来的故事将为他们提供挑战这一观点并超越它的机会。
不知道他们不知道 "的阶段随着故事的第一个重要情节点--第一个情节点--而结束。这一时刻回应了最初挑战人物世界观的 "冒险召唤"。在他们自以为是的世界观中引入了一丝怀疑。也许一切并不像看上去那样。
这不仅让人震惊于他们自己的无知,也让人看到了他们生活方式中缺乏功能性的地方。如果角色之前就意识到了功能障碍,那么这一刻就会让他们意识到必须有所改变。即使角色坚决希望保持以前的无知心态,从现在开始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角色要么勇敢地开始缓慢而艰难的成长和扩张之旅,要么屈服于懦弱,以越来越不正常的方式抵制真理。
在第二阶段--"知道你不知道"--意识开始觉醒。既然你遇到的事情暴露了你理解上的差距,你第一次开始认识到你所知道的事情的局限性。根据这种认知失调造成的差距(即谎言与真相之间的差距),这个阶段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不知所措。即使是对个人观点和世界观的微小挑战,也会造成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然而,这个阶段也代表着真正学习的开始。一旦你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成长和深入理解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在故事结构中,第二幕的前半部分代表了 "反应 "阶段,人物在尚未掌握所有必要知识、技能或工具的情况下,努力对新的现状做出反应。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的名言描述了这一阶段:
智慧来自经验。经验往往是缺乏智慧的结果。
这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阶段。此时,角色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至少他们知道这是黑暗--也就是说,他们最好能找到匹配的对象。而在此之前,他们甚至连这一点都不明白。
尽管角色对谎言的坚信不疑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挑战,但在这一阶段,角色仍然非常认同谎言。由于新的存在方式--真理--还不明确,角色会继续试图回到旧的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在已经无法回头了。坚决的无知或对谎言的追溯性坚持将被证明越来越无效--这实际上是对角色缺乏进步的 "惩罚"。
走向真理的人物将学会接受成长的必要性和机遇。他们将(最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谦虚地接受自己的无知,并开始获取前进所需的知识、技能、工具和经验。
这可能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如《应许之地》。
也可能是实用的,就像《孤岛求生》一样。
角色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改变,如《哈利-波特》中的角色。
或者像《玩具总动员》中那样,在艰难困苦中挣扎。
在一些故事中,人物无法完全通过四个阶段获得积极的成长,他们会开始编造更强大、更危险的谎言,以维持最初的谎言,如《哈姆雷特》中的谎言。
在故事和成长阶段的中途,人物会遇到第二个情节点,也就是中点,这代表着至关重要的真相时刻。虽然这一时刻并不代表完全的觉悟,但它确实让人物的性格变得清晰,而这正是目前所缺乏的。
我喜欢这样说:这是指人物认识到并接受了真理,但还没有完全摒弃谎言。换句话说,角色还不明白,要完全进入这种新的存在方式,他们必须首先愿意完全放弃旧的存在方式。此时,他们认为可以两全其美。
这里重要的是,人物有机会开始从无知转变为初步的能力。
在第三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新知识正在成为第二天性,但你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或整合自己的成长。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吸收了课程,内化了技能,并成功应对了挑战,但你还没有改变自己对无知的认同。你可能仍然感到不确定,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这个阶段通常会出现 "冒名顶替综合症",尽管你的成长证据确凿,但你仍然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能力正在形成,尽管你还没有完全看到。
看待这四个阶段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它们视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旅程。在第三个阶段,你开始有意识地掌握这种新的生存方式,但由于这些有意识的技能还没有完全融入你的深层自我,所以你可能仍然会觉得笨拙,就像一件衣服尺码太大。然而,你正在穿着这些衣服。虽然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在装模作样,但越来越多的时候,你是在真正地做到这一点。
在故事结构上,第二幕的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的 "反应 "形成对比,人物进入了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的 "行动 "状态。角色不仅能够对情境做出反应,而且能够根据自己不断积累的经验,选择自己想要做出的反应,甚至能够发起需要他人做出反应的行动。由于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不断加深,他们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并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回报。
然而,错误还是会发生,主要原因是人物还没有完全融入新的真理。你应该记得,在中期点时,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的生存方式。现在,尽管他们在新的掌握中越来越有效,但他们仍然被旧的无知残余所绊倒。最终,真正的掌握将要求他们完全接受以 "真理 "为代表的新角色--这就要求他们完全放弃以 "谎言 "为代表的旧角色。
如果人物要成功地完成成长弧线,他们就会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残存的无知或冷漠所带来的影响。他们将证明自己愿意继续走向真理的旅程,有时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像《简爱》中的人物一样。
这是你笔下的人物最后一次抓住机会的机会。如果他们失败了,就会像 "宝贝简怎么了?"中那样,陷入更具破坏性的方法,以维持他们最初观点的局限性。
第三个情节是人物弧线中的最后一个重要催化剂。在这里,角色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因为他要完成将新知识和新体验完全融会贯通的重要任务。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大熔炉。旧的方式必须烧掉,为新的方式腾出空间。这不仅体现在实际层面(如新工作等),也体现在自我认同层面。无论新的生存方式客观上有多好,要放弃自我身份都绝非易事。有时,即使只是接受自己的能力,也会让自我感到危险。
在 "第三点",角色有机会(也许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挺身而出。他们一直在学习。从本质上讲,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已经获得了许多天赋。现在,所有的筹码都摆在了桌面上。他们能否证明自己有能力将所学到的祝福和责任完全融为一体?
在最后阶段--"知道自己知道"--认识与自信相统一。你不再质疑自己的理解,而是信任它。曾经觉得不确定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第二天性,让你能够清晰地、有目的地运用你的新知识。这是掌握阶段,在这一阶段,你会认识到自己已经走了多远,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成长的顶点,是经验转化为智慧的时刻。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一个人的意识理解变得如此充分,以至于成为潜意识。不再需要费力去理解或实施知识;只有正确的直觉和根据直觉采取行动的能力。你不再需要费尽心思去想如何做得最好,你只需要知道。你相信这些知识,因为此时此刻,你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背景知识,知道自己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到整个战场,并据此指挥你的部队。
第三幕 - 75%-10
第三幕 "证明 "了人物的弧线。要么你的角色成功过渡到更广阔、更有效的存在方式;要么他们会失败。要么他们会完全接受故事的主题真理;要么他们会紧紧抓住谎言不放--尽管谎言现在已经被证明不仅无效,而且具有破坏性。
虽然某些启示往往要留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才会揭晓,但所有的基础工作都将在第三情节点达到高潮。从很多方面来说,第三幕及其高潮部分都是对前面情节的检验。在这里,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角色能否成功,而是如何成功。你的角色将如何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或不学)?既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在 "积极变化 "情节中,角色会以比一开始更有效的方式做出反应。通常,这种变化会更加显著,因为角色会完全体现出一种全新的身份,如《钢铁侠》中的角色。
在 "消极变化 "情节中,人物没有通过考验。他们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倒退,试图逃避面对更深层次的真理和成长的挑战。在这里,观众将体验到角色失败的全部后果,就像《追寻者》中一样。
人物弧线的四个认识阶段是塑造引人入胜的故事的直观指南,它反映了学习和转变的普遍过程。无论你的角色是勇敢地努力成长,还是疯狂地抵制成长直到最后一刻,这些阶段都能提供一个路线图,确保他们的成长弧线既有意义又不可避免。将这一心理学真理融入到故事创作中,你不仅能强化角色,还能邀请观众踏上一段旅程,这段旅程反映了他们通往更高的自我认知和驾驭能力的道路。
由于伟大的人物弧线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转变,认识的四个阶段为理解这一历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框架。这些阶段--无意识的无知、有意识的无知、无意识的能力和有意识的能力--与经典故事结构的四个象限完美契合。当人物从不懂装懂到完全融会贯通新发现的智慧时,他们会经历一个令人满意的成长弧线。通过使用这种模式,作家可以创作出真实感强、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弧线,确保情节结构和人物发展和谐一致。
认知的四个阶段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人格发展方法,将无知映射为精通。
第一幕:人物处于无意识的无知状态,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第一个情节点:催化剂挑战了他们的世界观,迫使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第二幕前半部分:人物做出反应,在新发现的意识和变化带来的不适中挣扎。
中点:一个关键的启示带来了启迪,尽管完全掌握仍遥不可及。
第二幕后半部分:角色开始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表现出无意识的能力,但尚未完全实现自己的成长。
第三个情节点:当人物有意识地接受自己的转变时,就会完全融合。
这一框架确保了人物弧线自然而引人入胜的发展,既贴近读者,又深深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