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06 / 13

创作笔记:如何和解?共情比感动更好!

我们经常要处理这样的情节,一对处于情感关系的人(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丈夫与妻子),他们的情感关系面临了困境,互相伤害,但是最后要和解。

但是我们如何让这个和解显得更高明?因为传统的叙事桥段是,某一方认识到了另一人的持久付出和真心,从而感动,意识到不应该如此。

这种桥段不仅老套、而且已经很矫情了。尤其是当下这个年代,单方面的付出已经不认为是美德了。尤其是“你要谅解他”。"他也不容易",“他是为你好”这样的借口,不仅不能动人,反而更让人生厌。

伤害就是伤害,爱和动机也不能用来为伤害做辩词。

在《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和《绝望写手》这两部作品里有更好的设计。

就是,用“共情”替代“感动”来促成和解。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塑造一个戏剧情境,让双方体验到了对方的困境、欲望,从而理解对方。在这个情景中,重点不落在双方的关系上,而是对方的个人身上。揭示困境,但是也不去遮掩对方人性上的弱点。这样的理解和谅解,更加高明。

具体举例:

《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S7E6:

这一集讲述的是明星高中体育生突发的暴力袭击和记忆丧失,主角团调查以后发现是源于高剂量类固醇导致的副作用。

原来他是为了满足一个优秀的警察父亲虎爸的期望,然后被开庭,老爸首先暴怒,把孩子揍得半死。

然后虎爸开枪自杀,结果没死成。结果主角发现其实是儿子应激以后开枪打了爸,然后爸为了保护孩子伪装成自杀。

但是在急救的过程中,主角团发现虎爸自己也在用类固醇,原来父亲街头巡逻,队友牺牲,他自己心理创伤,也在用药“增加勇气”。这是他对抗心理创伤的一种方式。

孩子在父亲的高期望下,也开始偷父亲的药,而随着争执的发生,孩子开枪打了父亲,然后孩子以为自己杀了爹,也要自杀。

万幸的是父亲没死,主角团劝服了孩子,告诉他他的冲动和抑郁都源自于药物,因为激素会导致躁狂有攻击性,停药以后会导致抑郁。所以一开始心理医生以为是双向情感障碍。

最后是一个温馨的父子和解过程。

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出现传统的,“你爸是为你好,你要原谅他”和“你儿子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你要原谅他”这种烂俗和说教的桥段。只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关系重中的两个角色,都进入了接近的喜剧情境,为了满足期望的高压用药以及伤害了心爱的人悔恨,因此达到了合理的、动人的和解。

而《绝望写手》S3E3 是这么处理的:

黛博拉要上《吐槽大会》,大家认为请亲人来吐槽比较好。而黛博拉的女儿 DJ,两人关系非常僵,黛博拉又需要女儿来捧场,同时又害怕她在电视节目上表现不佳遭到羞辱,而黛博拉的关心和提前写稿,又让女儿感到了羞辱,因为这是对她的极大不信任。

包括女儿开出的上节目的条件,就是请黛博拉参加她的五周年戒酒会,结果黛博拉出席了会议,却又情不自禁将这个圆桌变成了她的脱口秀秀场,再次成为了焦点,同时再次激怒了女儿。

在故事的最高潮,女儿意外的表现极为出色,在《吐槽大会》上以非常毒舌和好笑的方式吐槽了黛博拉,让这个活动圆满结束。

黛博拉又骄傲、又感动、又有一些歉意,她向女儿道歉的时候,女儿告诉她,她终于明白了黛博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她跟自己一样,是一个重度成瘾患者。只不过自己是酒精成瘾的瘾君子,而黛博拉是喜剧成瘾的瘾君子,她无法控制自己去逗笑别人,她的所有快乐和满足都来自于聚光灯、掌声和观众的笑声。她的生命、生活一切都被这个控制了。因此,她也是一个可悲的、无法自控的人。

因此。DJ 理解了黛博拉,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并且谅解了她。不是因为她被母亲对她的作为、关心或者爱而感动,而是因为她母亲和她一样,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

真的是绝妙的处理。

Powered by Gridea